老道班,老班长④ | 那些时光里闪闪发光的老班长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0日】【来源:】【作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武山公路段,承担着武山县、甘谷县和漳县境内多条公路的管养任务,设有11个养路道班。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共有300余人在武山公路段参加过公路养护工作,他们“以道班为家,以养路为业”,冬顶严寒、夏冒酷暑,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神圣职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

沿着时光的轴线,省级先进个人张金安、省级劳动模范魏引成,全国公路系统“模范养路工”汪来文这三位不同时代的道班班长,带领工友们创新进取、团结协作,让我们走近他们,见证他们的坚守与担当。

“愚公班长”张金安

上世纪70年代,天定公路是连接天水和定西唯一的交通动脉。这条线路从甘谷到天水的部分路段翻越甘谷山梁,当初修建时,由于资金紧张,顺着山势开路,有连续8公里的急弯陡坡路段,汽车司机经过时都胆战心惊。裁弯取直、消除隐患的重任就落在了第一代老班长张金安的肩上,“愚公班长”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那个年代的工作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张金安提出古有愚公移山,今要挖山裁弯。为了提高效率,他和工友们省吃俭用,托人购置了一辆架子车,这就是当时他们仅有的机械,大家把架子车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亲。有了架子车,既省了好多力气,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家的劲头更足了。有一次,架子车车胎被扎烂了,要到离工地8公里外的县城修补,张金安害怕瘪了的车胎在路上行走又把内胎给研磨坏,就扛在肩上往修理点送,虽然累得满头大汗,硬是没舍得放到地上往前滚一米,在修理点,他还虚心向修理师傅请教补胎技术,返回时用自己的工资购置了补胎的工具和胶水,方便以后在工地上直接修理。

“甘谷道班养护的路线中,有8公里山路,路窄弯急、坡陡。全班工人从1969年开始,截弯、降坡,移动土石方工程量达15000立方米。自建涵洞,自备养路砂,栽树绿化,成绩显著。”《天水地区公路交通史》记录了老班长带头挖山加宽改造路基,削去山崖以减少弯道,并修建涵洞,改善通行条件的成就。

劳动模范魏引成

现年72岁的魏引成老人,身体硬朗,下地干活仍是一把好手。可当年刚参加工作时,第一天上工,他手上就被铁锨摩起两个血泡。老班长张金安对他很关心,一边安慰他,一边给他挑破血泡挤出血水,包扎好伤口。同时,语重心长地说:“铁锨、洋镐是咱们干活的两大宝,干活的时候要攥紧把子,不能让它们在手里滑动,不然就会磨起血泡。”第二天照常干活,因为有了师傅指点,手上再也没有磨破,日积月累,魏引成的双手渐渐变成了“铁手”,为他后来创造佳绩打下了基础。

到了80年代,武山公路段东三十道班养护着8公里沙土路和7公里油路,由于盘绕山岭,土质复杂加上交通量的增大,油路布满了油包、坑槽等病害,砂土路不仅缺砂,而且坑槽、搓板连片,夏秋季暴雨冲刷,路面损害严重,冬季积雪成冰,车辆通行艰难,成了久治不愈的“盲肠”路段。

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1982年担任东三十道班班长的魏引成同大家一起研究制定解决难题的办法,他身体力行带头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分配承包养护任务时,他把离道班近、路况条件较好的路段分配给了别人,而把离道班远、路况差的路段留给自己养护。

魏引成总是把重活累活留给自己,苦活险活抢在前边干。一次,魏引成承包的路段因水毁形成200多立方米的缺口,他领着妻子,背上干粮,拉着架子车,加班加点地干,硬是用20多天的时间填补好了缺口。1985年一场大雨过后,面对500多方泥石流,他第一个脱下鞋踏入稀泥之中,带领全班同志一直从清晨干到晚上8点,紧急清理了路面的泥石,保障道路畅通。

魏引成家在农村,上有年迈的父母双亲,下有年幼的孩子,里里外外全靠体单力薄的妻子来支撑。多年来,他从未因家中农活而缺过一天勤。有人替他算了一笔帐,他在甘谷和东三十里铺道班的加班天数累计在1000天以上,1985年以来,每年大年三十,他都把别人撵回家去吃团圆饭,自己则留在道班值班。

他常说,自己工作的年代就那样的条件,基本没有养护机械,人人都是手拿铁锨、洋镐,推着架子车进行养护作业,自己吃点苦也没什么。

拼命三郎汪来文

1990年10月,刚刚走出校园的汪来文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了一名路二代。

刚参加工作,他被分配到位置偏远的西川道班,毛头小伙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待便是3年多。工作的第4个年头,他担任了金刚道班班长,在担任班长的8年里,他团结同志、严抓细管,以身作则,积累了许多工作和管理经验。

2000年,洛门道班与金刚道班合并成洛门养管站,汪来文成了站长。当时的洛门养管站共有10名职工,却承担着国道316线、省道208线及专用公路165线57.386公里的养护任务。人均近6公里的养护路段,加之设计等级低,路况基础差,沿线桥梁涵洞较多,养护难度很大。

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汪来文和其他职工一道起早贪黑,拼命工作,及早安排翻浆处治和油路修补工作,他始终坚守在作业现场,在同事们吃饭休息的间隙,他还要检查一下作业工具,夏季病害处治的大忙时段结束,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2020年8月16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整个武山县,给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汪来文带领全站职工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第一时间清理省道208线K177+188处的落石。连续的强降雨使洛门大桥损毁严重,给本来紧张的抢险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汪来文连夜调配铅丝网装载石块,堵住缺口,防止洪水进一步漫延。深夜,大雨仍在继续,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眼前一片朦胧,他和同事们无暇顾及,与机械同时运转直到天亮。那个雨夜里,汪来文指挥机械、查看险情、清理落石的身影深深刻在了养管站职工的心里。

汪来文这位铁血硬汉,一向都是大家眼中的拼命三郎。他的荣誉证书足足装满了一箱,16次获得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7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技术标兵、优秀青年、十佳养路工、模范养路工……这些上级授予的荣誉背后,是汪来文如铺路石般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

回首来时路,张金安、魏引成、汪来文等公路养护工中的老前辈、老劳模、老班长就是公路事业发展史上一颗颗历经磨砺后闪闪发光的铺路石,他们的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公路人创新进取、砥砺前行。(赵志刚 马杏春 王宏祥)


主办:甘肃省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红山路40号   邮编:741001   电子邮箱: tsglzd@126.com

版权所有 2021 Copy Right TianShui Road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20000789号     天水公网安备 陇ICP备 62050202000203号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