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路情怀之老道班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2日】【来源:高养所】【作者:冯小军】

光影荏苒,白驹过隙。来到公路部门工作已三十年有余,90年代初,和好多路二代一样,怀揣着梦想子承父业,来到了武山公路段苟河道班,开始了伴随一生的公路养护工作。从对公路的一无所知到逐步走近公路,靠近公路,亲近公路,感染我的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一句句老班长实在的教诲语录,一次次同事间感人的温暖行动。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道班工人也从道一代延续到了道三代,养路工的孩子,许多是在道班里长大,子承父业。道班不仅肩负着道路的养护职责,更承担了一段路上救援第一线的角色。对于道班这个组织除了大家固有的艰苦寂寞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与温情,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没有从事过公路行业的人对道班这个词是陌生的,也许根本就没听过,可是你曾知道,道班房与我们脚下的路息息相关,与公路上的人息息相通,是养护工的避风港,是公路人的歇脚地。对于公路人来说,道班就是供公路养护工衣食住行的小家,平日里我们脚下的路就是养护工用粗大的手掌、厚实的手茧、银白的鬓发换来的。

那日,艳阳高照,我随同事几个一起来到曾经挥洒青春,“一人一锹一春秋”的老道班探访,顿时怀旧感、自豪感一起涌上心头。大门口的八字墙上依稀还能看到“养好公路、保障畅通”八个大字,字迹的背后仿佛看到那时的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也赋予我们一种公路人创新进取、甘当路石的精神。

记忆中的老道班房大部分是由青砖为柱,土木结合建造而成,屋内设施朴素,一桌一床,几条大凳。由于时代的变迁,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好多道班都已废弃。凝望着已不美丽的建筑,我仿佛看到了与同事曾经一起在这里忙忙碌碌的身影,风餐露宿,披星戴月,风雨兼程,默默无闻。一扫帚一铁锹,起早摸黑,用一抹橘红照亮了整条公路。

门口路旁的白杨树长粗了好多,树上的老鸭窝还在,简陋的沥青池和炒盘只剩下基础,低矮的房屋、斑驳的墙面,长满杂草的院子,墙角处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锨记录着养路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

作为曾经的老道工、今年快80岁的父亲,偶尔说起过去,眼神中充满刚毅,言语间有着自豪。“当时养的路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年代修的土路,车一过,土扬起来,人都看不见了;一下雨,路基就塌,路面上都是坑槽,修补好,过两天,一下大雨路基又塌了……情况好转发生在八九十年代,通过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方式,砂土路逐渐变成了碎石路,再后来,国家开始加大投资,就变成了柏油路……;最初养路的时候都没有固定住所,都是拉个架子车,自己带上吃的,大家集体作业,走到哪就住到哪。后来才盖了道班,工作也才稳定了下来;好多道工也从当初的农民代表工转成了“国家正式工”,上世纪80年代,一个月就能拿到36元左右,基本上能满足一家日常生计”。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代代养路工们日日夜夜值守在老道班内,为路面披新装,为树木换新衣,为路人送安全,为司乘送风景,留下的是朴实憨厚的笑容,烙印心中的是永远挥之不去的高大形象。

从随行的同事口中得知,原来与我们和睦相处的老邻居早已作古,其家人已搬到县城自谋生计。曾经的老班长,退休后在老家安享晚年,三年前匆匆谋面后再也没见上。偶尔遇见时长打听我们几个的近况,听说我们几个都过得挺好后,便连连说“那就好、那就好”。想去拜访一下老班长,因诸多原因,此次未能成行。但老班长的以路为业、以站为家,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铺路石精神将永远会陪伴我一生。 

曾经的工友,现武山公路段工会王主席也感概的说:“和过去相比,尽管铁铲、十字镐、架子车早就换成了铣刨机、装载机、翻斗车,连保洁也升级成扫路车,但是老一代养路工人们的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春夏秋冬,无论是应急抢险,还是防滑保畅,橘红色的身影一直坚守在一线……”

在一年一年无问东西的奉献中,养路工人随山风而作,同星光而栖,一代接着一代干,手上有了老茧,脸上长出沟壑,但是脚下的道路却没有停下向前延伸的步伐。

这就是老道班,似乎被遗忘,实际藏心中,那是一处凝聚着公路人情结以及交通人情怀的家。


主办:甘肃省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红山路40号   邮编:741001   电子邮箱: tsglzd@126.com

版权所有 2021 Copy Right TianShui Road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20000789号     天水公网安备 陇ICP备 62050202000203号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