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彰显新担当。2021年的冬天“职能归位,职责落地”试行工作在紧张有序的筹备中启动,应急中心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沿着“专业性、多能化”的方向,克服专技人员不足、机械设备老化、疫情频繁影响等重重困难,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良好的路况质量彰显了应急职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作为。
筑牢启动之基
“重整行装再出发”。2022年元旦刚过,应急中心备战“归落”工作已如火如荼地拉开序幕,接管太阳山路面循环利用工区、组建油路修补作业单元、安全培训等准备工作相继展开。按照省中心“归落”要求和天水中心安排,应急中心将承担天水中心普通干线公路的油路修补和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等生产任务。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党委的信任和如何盘活这支队伍的双重考验,应急中心不等不靠,积极采取措施,迅速盘清家底,对调配的所有施工机械和拌合设备进行全面维修保养,喷涂了统一标识,确保“拉得出、用得上”。对机驾和专技人员进行转岗和实操培训,重新确定岗位;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了开工前培训教育。另一方面班子对“归落”相关制度多次组织学习和讨论交流,制定了工作实施细则,成立了询价议价领导小组,规范大宗材料采购和机械租赁等询价议价工作程序,并奔赴多地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各项工作程序规范、工艺规范,为“归落”工作全面启动夯实了基础。
优化资源配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归落”工作的核心是提升路况质量。在路面修补过程中,针对线路多、战线长、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应急中心精心筹划安排,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切实提高工作实效。一是优化人员配置。根据承担的养护任务,成立了两个专业化油路修补作业队,配备现场施工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技术干部分别任现场负责人、技术员和安全管理员,分管领导全程跟班作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制定节点工期,通过合理谋划,大大缩短了油路修补时间。二是优化原材料配置。严格按照上级和规范要求,在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区设立了工地试验室,重点控制沥青混合料成品质量,原材料进场实行“三人过磅”制,尤其是在关键材料沥青、碎石、柴油等物资的进场,坚持分管领导亲自把关、试验人员车车必检,做到了先检测后卸车,保证了原材料高质量入场,从源头上保障了养护施工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三是精准调度用料数量和施工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养护”平台建立的油路修补档案,按照施工前、中、后详细记录,对所有路面病害做到“有据可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四是严把工艺流程。在修补现场严格按照油路修补流程和工艺做好各项工作,严控压实度、平整度等关键指标,杜绝了前修后坏的现象,有效提高了油路修补质量。
创新结出硕果
“把技术饭碗掌握在我们手中,遏制技术空心化问题”既是上级“归落”工作的要求,也是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应急中心今年承担了大量的微表处预防性养护工程,而微表处所需用的是沥青含量较高的改性乳化沥青。按照往年经验,改性乳化沥青由沥青供应厂家生产供应,这样比较方便,但成本较高。为节约成本,提高自主生产能力,应急中心投入资金对原有乳化沥青设备进行更新升级,增加了胶乳罐,更换了胶体磨,并对连通管道和流量计进行了维修和校准,经过技术人员现场调试、反复试验,确定最佳配方,在自产的乳化沥青各项指标合格后用于养护施工生产。今年以来,共生产普通乳化沥青40多吨,改性乳化沥青(高速公路微表处)300多吨,节约成本近50万元,实现了改性乳化沥青从外购到自主生产。
传承优良作风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面对疫情的肆虐、持续的高温天气、繁重的养护任务,应急中心职工队伍展现出不怕疲劳酷暑、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一批小机车驾驶员积极主动转岗为施工机械操作手。有37年党龄的老司机谢居胜就是其中一位,他还有三年的时间就退休了,但是在这次转岗工作中,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开摊铺机,一边虚心向师傅现场学习、一边琢磨如何干好活,在油路修补工作中既保证摊铺的平整度、又锻炼了操作技能,从一名小车司机成功转型为一名大型摊铺机操作手;还有小车司机王天祥也在实践操作中成为了一名铣刨机驾驶员。其实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在岗位上不怕苦不怕累,在高温下连续作业,能吃苦、肯奉献的职工,正是在他们的顽强拼搏下,全面完成了今年天水中心普通干线和天定高速的油路修补、普通干线和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等工作任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归落”工作,应急中心支部班子将继续团结一致,带领全体职工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弘扬“八棵树”公路行业精神,凝心聚力,奋力拼搏,有力推动“归落”工作扎实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