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严格落实厅党组、省中心党委决策部署,抢抓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牢牢把握“职能归位、职责落地”有利契机,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优化养护机构、构建专业化养护单元,在实践中锻炼一线队伍,养护模式进一步优化,养护效率和质量全面提升,“职能归位,职责落地”工作稳步高效推进。
优化基地布局,打破局面抓“归位”。在系统分析现有作业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管养路线长度、辐射半径、人员机械配备等因素,打破现有养护行政界限,建立以统筹管理、高效便捷、提质增效为导向的养护生产基地。布局一类专业化养护工区2个、二类专业化养护工区3个,养护站9个。目前,9个养护站已按布局规划调整完成并投入使用。除秦安专业化养护工区外,其余工区全部调整到位,后期将按规划方案进一步建设完善。在优化养护生产基地布局的同时,对全中心机械设备进行整合,对部分单位设备进行内部调拨,分别在应急中心、高养所、武山段组建了3套路面施工设备。同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配置巡查车、洒水车、桥梁检测设备等一批急需的养护生产机械。优化的工区布局,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战”、“小而不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局面,养护效能全面提升,现有机械设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构建作业单元,集中力量提“效能” 。针对近年来养护机械不足、配置不均匀,资源利用率不高,熟练技术工人缺乏等问题,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综合研判,优化养护生产组织模式,打破行政界线,分别在应急保障中心、高养所组建油路修补作业单元;在高养所、秦州、秦安公路段组建路面裂缝处治作业单元;在甘谷段组建路面标线作业单元。以上作业单元由中心统筹调配,以任务单和作业计划形式下达养护指令,承担全中心的油路修补、灌缝和标线施划任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作业单元人员固定、设备固定、安全作业布置固定,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工程质量越来越好。在预防性养护施工中与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施工设备利用现有的,补充缺少的,材料由中心统一招标采购,相关企业提供设备改造和技术指导。2022年中心自主生产改性乳化沥青300余吨,碎石封层和微表处基本能够自主实施。在路面裂缝处治中,从病害精准判断、原材料选购、开槽尺寸控制等方面严格把控,灌缝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充分运用“劳务派遣”模式,聘请专业人员现场教学跟班作业,标线补划合格率大幅提升。目前,已完成油路修补19万平方米、裂缝处治12万米、标线补划1.4万平方米。养护作业单元新模式,改变了以往标线施划、微表处和碎石封层施工外包的现象,节约了养护成本,培养锻炼了专业技术力量。
锤炼专业队伍,下沉一线促“落地”。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将党支部建在养护生产一线,全面压缩机关管理人员,在保证机关日常工作的前提下,以AB岗的形式,将专业技术人员编组,由支部委员带队,按养护站工作计划参与养护生产任务,解决了机关和基层人员倒置的现象。针对近年来新进职工多但技能“断档”的问题,精选业务精湛、经验丰富、专业功底深厚的业务骨干为导师,采用“1+N”模式双向选择进行师徒结对,对年轻干部和转岗人员进行实战化培训和比武练兵,在实践中传经验、教技巧、强技能。通过灵活运用“AB岗”,搭建技术合作“立交桥”,“1+N”以师带徒新模式,存量人才资源得以盘活,增量人才加速成长,一批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应急中心多名小车驾驶员成功转岗为机械操作手,全中心50余名新入职大学生主动走向养护一线成为技术骨干,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局面,技术空心化问题逐步解决。
在推进“职能归位、职责落地”过程中,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围绕“人员、设备、养护模式”等多点发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养护生产关系得到优化,养护工区布局更加合理,养护成本进一步降低,职工队伍得到充分锻炼,养护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全省公路系统“职能归位、职责落地”推进暨冬季养护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把落实“职能归位、职责落地”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发挥专业、技术、管理优势,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加大养护生产基地及专业化队伍建设力度,逐步配齐养护生产设备,探索更加机动灵活、运转高效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让职能归位更准,职责落地更实。